1900年,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,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,国内外矛盾进一步激化。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,1901年,清廷宣布实行“新政”,要求各级官吏“就现在情弊,参酌中西政治,举凡朝章国政,吏治民生,学校科举,军制财政,当因当革,当省当并,如何而国势始兴,如何而人才始盛,如何而度支始裕,如何而武备始精,各举所知,各抒所见”。[13]在这次“新政”中,教育领域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。
一、近代学制的初步建立
(一)壬寅学制
1901年,清廷下颁“兴学诏书”,各地纷纷响应,相继建立大批新式学堂。但这些学堂各自为政,管理、教学零乱。于是,规范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学业程度、课程设置、学习年限等方面的标准,制定全国统一的学制系统也就成为应时之需。
1902年,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《京师大学堂章程》《考选入学章程》《高等学堂章程》《中等学堂章程》《小学堂章程》《蒙学堂章程》六个章程,统称为《钦定学堂章程》。因该年为旧历壬寅年,又称“壬寅学制”。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公布的全国性学制系统。
从纵向来看,“壬寅学制”分为三段七级。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,蒙学堂4年、寻常小学堂3年、高等小学堂3年。儿童6岁入蒙学堂,其宗旨为“培养儿童使有浅近之知识,并调护其身体”。[14]蒙学生毕业后,必须送入官立小学堂加以考验,及格者入小学堂肄业,不及格者退归蒙学堂补习。小学堂的宗旨为“授以道德知识及一切有益身体之事”。[15]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,设中学堂4年,“使诸生于高等小学卒业后而加深其程度,增添其科目,俾肆力于普通学之高深者,为高等专门之始基”。[16]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,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,大学堂3年(政、文、商、农、格致、工艺、医七科),大学院(年限不定),全学程共20年。
从横向来看,与高等小学堂平行的,有简易实业学堂;与中学堂平行的,有中等实业学堂、师范学堂;与高等学堂平行的,有仕学馆、高等实业学堂、师范馆。
“壬寅学制”虽未施行,很快被“癸卯学制”取代,但其中也有许多闪光点,如把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堂共7年定为义务教育性质;注重实业教育;等等。
(二)癸卯学制
1903年,张百熙、张之洞、荣庆等在“壬寅学制”的基础上,重新拟定一个新的学制系统《奏定学堂章程》,包括《奏定学务纲要》、《奏定各学堂管理通则》、《奏定各学堂考试章程》、各级各类学堂章程以及译学馆、进士馆等22件。1904年1月公布,因该年为旧历癸卯年,又称“癸卯学制”。(见图8-1)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。
图8-1 癸卯学制
从纵向看,癸卯学制分为三段七级。
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,设蒙养院4年、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。蒙养院招收3~7岁儿童,以游戏、歌谣、谈话和手技等为主要教育内容。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以上儿童,其宗旨为“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,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,并调护儿童身体”[17]。课程有修身、读经讲经、中国文字、算术、历史、地理、格致、体操八门。高等小学堂招收15岁以下儿童,其宗旨为“培养国民之善性,扩充国民之知识,强壮国民之气体”。[18]课程包括修身、读经讲经、中国文学、算术、中国历史、地理、格致、图画、体操等九门,还可视地方情形,加授手工、农业、商业等科目。
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,设中学堂5年,以“施较深之普通教育,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事业,进取者升入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”[19]为宗旨。课程设有修身、读经讲经、中国文学、外国语、历史、地理、算学、博物、物理及化学、法制及理财、图画、体操12门。
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,设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、大学堂3~4年和通儒院5年。高等学堂分为三类学习科目:第一类为预备升入经学科、政治科、文学科、商科等大学者;第二类为预备升入格致、工科、农科大学者;第三类预备升入医科大学者。大学堂以“谨遵谕旨,端正趋向,造就通才”[20]为宗旨,分设经学、政法、文学、医、格致、农、工、商八科,其中京师大学堂必须八科全设,外省大学堂则至少须置三科。通儒院为最高学府,收分科大学毕业生,以“能发明新理、著有成书,能制造新器、足资利用为毕业”[21]。
从横向看,设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。师范教育分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,均须附属小学、中学、以供师范生实习。实业教育包括实业补习学堂、初等工商实业学堂、艺徒学堂、中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实业学堂。
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初步建立,形成了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模式。仿照西方三级学制系统,设置了初等、中等、高等三级,又将普通教育、实业教育、师范教育并举,推进了学校教育的系统化与规范化。在课程设置上,中西兼学,引进了西方近代课程和学科体系。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德、智、体的协调发展。然而囿于封建王朝的大环境,癸卯学制不可避免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:学制的指导思想依然遵循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,“读经讲经”课普遍开设于各级各类学校,并占有极大课时比例,在初等小学堂中甚至占了总课时数的五分之二;还采取科举奖励出身的办法,对各级各类学堂的毕业生,分别奖励举人、进士等称号;女子在学制中没有地位,直到1907年学部才颁布《女子小学堂章程》和《女子师范学堂章程》;等等。
二、废除科举制度
近代学制的建立,促使各级各类新式学校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大的发展,但是科举制度却成为兴建新式学校的重大障碍。自鸦片战争以来,科举制度受到不断的批评,改革和废止的呼声不断高涨。1905年,袁世凯、赵尔巽、张之洞等人会奏立停科举以推广学校:“现在危迫情形,更甚曩日,竭力振作,实同一刻千金,而科举一日不停,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,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。民间更相率观望,私立学堂者绝少,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,学堂决无大兴之望。”[22]迫于形势,1905年9月2日,光绪帝下令“著即自丙午科(1906年)为始,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,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”[23]。自此,自隋代以来在中国延续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被完全废止。
三、建立教育行政制度,厘定教育宗旨
学制颁布后,为了保障兴学政策的真正落实,有必要加强全国教育的统一管理,改革教育行政体制。1905年,清政府设立学部,执掌国家教育法令和管理全国学校事务,成为最高教育行政机构。在学部中,最高长官为尚书,其次为左右侍郎。学部内设5司12科:总务司(设案牍科、机要科、定审科)、专门司(设专门教务科、专门庶务科)、普通司(设小学教育科、中学教育科、师范教育科)、实业司(设教务科、庶务科)、会计司(设建筑科、度支科)。此外学部还附设编译图书局、学制调查局、京师督学局、教育研究所、高等教育会议等机构。学部另设视学官,轮流视察各省学务。1906年,各省撤销提督学政、撤销学务处或学校司等省级教育行政机关,改设提学使司,长官为提学使,统辖全省教育工作。提学使司下设六课:总务课、专门课、普通课、实业课、图书课、会计课。另设省视学6人,巡视府厅州县的学务。同时,在各厅州县设劝学所,掌管本厅州县的教育行政工作。至此,清政府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教育行政机构。
学部成立后,1906年清政府颁布教育宗旨,即“忠君、尊孔、尚公、尚武、尚实”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,以“忠君”为核心,明显保留了中国封建传统内容,但又引借了民权思想等西方资产阶级学说,提出“尚公、尚武、尚实”,这也正体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要求。
四、清末的留学教育
(一)留日**
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,激起中华民族的觉醒,促使国内在20世纪前后掀起了一股留学日本的浪潮。中国官方最早派遣学生留学日本始于1896年,中国驻日公使裕庚在总理衙门的同意下,招收唐宝锷等13人赴日本东京学习,由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负责,学习日本语文及普通学科,最后6人中途归国,仅有7人完成了3年的学业获得毕业文凭。1898年,随着维新运动的推进,留学日本日益受到关注。同年,张之洞在《劝学篇》中极力提倡留学日本,认为:日本路近省费;日文接近于中文;日本已经删节酌改了西学;中日风俗相近。这进一步推进了留日的勃兴。与之相呼应的是清政府实行新政,在政策上积极支持留学日本。1903年,清政府颁布《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》,规定对留学日本的毕业生以所学等差分别奖励科举功名。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,这种奖励办法仍然施行,以致吸引大批士人前往日本留学以获得功名。此外,清政府还大力提倡自费留学。于是,留日形成一股热潮,至1906年达到高峰。据统计,1899年中国留日学生增至200名,1902年达四五百名,1903年有1000名,1906年竟达8000名左右。[24]但由于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、留学生习速成教育者居多以及国内新式教育的发展,清政府逐渐限制留学日本,学生人数自1907年后开始减少,1909年约有5000人,至1911年则几乎全部返国。[25]
留日学生来源复杂,男女均有,年龄不一,上自七八十岁老人,下自十来岁儿童。大多留学生在日本主要接受普通教育和速成教育,但所学科目广泛,包括政法、外语、师范、文史、理工、农医、军事、商业、音乐、美术、体育等,其中法政、师范、军事等科所习人数最多。这一批留日学生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,不仅参与了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创办与教学,引介了大量日文西学书籍,而且还涌现了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者,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。
(二)“庚款兴学”与留美教育
“庚子赔款”源于1901年的《辛丑条约》,条约规定中国向各国赔款白银4.5亿两,分39年还清,本息合计9.8亿多两。为了“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”,1908年,美国国会通过《豁免中国部分赔款》法案,自1909年起至1940年止,美国将所得庚子赔款的一半逐年按月退返中国,用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费用。为了执行“庚款兴学”,清政府制定《遣派留美学生办法大纲》,设立游美学务处,专门负责考选出国学生,计划最初4年每年派遣100名学生,第5年起至少派遣50名学生,直至退款用完。但实际人数并未达到,1909年留美学生为47名,1910年70名,1911年63名。据统计,1905~1924年共派出留美生689人。[26]
与此同时,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也于1911年筹建,1924年改称清华大学。该校招收13岁左右的儿童,分中等科和高等科,学制各为4年,主要学习一般文化知识和外国语,西学教师大多来自美国,在课程设置、教材、教学方法、学生活动等方面仿照美国。因此,赴美前学生的学习较为系统,留美后学历层次普遍较高,大部分能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。正是因为“庚款兴学”,1909后留美人数不断增长,改变了中国留学格局。